1、前述:
深入挖掘靖江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長江文化、移民文化、歷史人文等,將這些元素融入到展廳設計中,使展廳成為靖江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窗口,讓參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靖江獨特的文化魅力。以時間為主線,梳理靖江從過去到現在的城市發展歷程,展示城市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成就和特色,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和愿景,讓參觀者對靖江的城市發展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
2、空間規劃
在游覽路線的規劃上,遵循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參觀者的互動體驗,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互動裝置等手段,讓參觀者能夠參與到展廳的展示中來,增強他們對城市規劃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將教育功能融入到展廳設計中,通過展示城市規劃的知識和理念,提高參觀者的城市規劃意識和環保意識。
3、歷史文化展示
建制沿革:展示靖江從古代到現代的行政區劃變遷,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管轄范圍、政治地位等,讓參觀者了解靖江的歷史淵源。自然地理:介紹靖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這些自然條件對靖江城市發展的影響。移民文化:講述靖江的移民歷史,包括移民的來源、遷徙過程、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內容,展現靖江多元文化的特色。文化教育:展示靖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歷程和成就,如古代的書院、現代的學校、文化名人等,體現靖江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城市規劃展示總體規劃:通過模型、展板、多媒體等形式,展示靖江的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城市的功能分區、空間布局、交通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內容,讓參觀者了解靖江未來的城市發展框架。
未來愿景展示城市發展目標:闡述靖江未來的城市發展目標,如建設成為創新智造之城、融合發展之城、和諧宜居之城等,讓參觀者對靖江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憧憬。
4、空間設計序廳空間:作為展廳的起始空間,序廳要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以設置大型的主題雕塑、背景墻或多媒體展示裝置,展示靖江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同時介紹展廳的主題和參觀路線。
歷史文化展區:通過多個展室或展區,按照時間順序或主題分類,展示靖江的歷史文化內容??梢赃\用文物、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多種展示手段,營造出濃厚的歷史氛圍,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靖江的歷史變遷。
城市規劃展區:這是展廳的核心區域,采用大空間、開放式的布局,設置多個展示區域,分別展示靖江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重點項目。可以運用大型的城市規劃模型、多媒體互動展示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等,讓參觀者直觀地了解靖江的城市規劃內容和發展前景。
未來展望展區:以簡潔、明快的設計風格,展示靖江的未來愿景和發展目標??梢栽O置互動體驗區,讓參觀者參與到城市未來的規劃和設計中來,增強他們對城市發展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在外立面改造中,我們增加了立體標識,和平面彩色標識,識別度高又不會太突兀。在成為黨建中心對外窗口的同時,又與整 個街道融為一體。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基。黨的”十八大”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保障。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常設展覽,高原之魂·民俗之光
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湖北省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的廣袤大地上。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還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考古成果,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公園以展示“天下第一臺”——章華臺為主體的龍灣遺址考古成果及其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環境為核心,同時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覽、休閑游憩、研學拓展、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為世人呈現了一幅楚文化及荊楚歷史風貌的壯麗畫卷。龍灣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上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則是盛楚文化的代表——楚王離宮建筑群(章華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家園囿宮殿遺址,總占地面積達100.9平方公里。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放鷹臺遺址群,西部為黃羅崗遺址,共同構成了龍灣遺址的宏偉格局。
海之浩渺,夢之無垠。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淵藪,更是連接全球的藍色紐帶。中華民族的航海史詩綿延千年,熠熠生輝。2000多年前,指南針的發明,為人類跨洋越海的壯舉點亮明燈;620年前,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鐫刻下不朽的東方印記。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帆影幢幢,到近代民族海運業的艱難起步,再到現代航海事業的蓬勃發展,航海精神始終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
全球展廳設計專家以挑選自2000年以來過去20年中最具影響力的展廳項目。決定他們選擇的主要標準是:展示重大創新、靈感,并提高了展陳設計的標準。篩選的項目的廣度令人驚嘆。但也許并不奇怪,這些項目是根據同行評審和評判設計的卓越性。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文化產業發展呈火爆態勢,科技和傳統文化融合科普成為科技館關注的重要方向,相關展教資源建設逐漸得到重視。基于行業調研,本文分析國內科技館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難點,以中國科技館“非遺+科技”主題教育活動為案例,研究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思路、方法與模式,并對相關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議。
如何讓黨建教育深入人心,讓紅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答案或許就藏在“沉浸式體驗”之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些精心設計的黨建展廳,探索它們是如何通過沉浸式體驗,打造出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紅色教育空間的。
歷史的長河在山西博物院緩緩流淌,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展覽盛大啟幕。此次展覽匯聚了山西博物院攜手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16家頂級文博單位的智慧與力量,共同呈現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206組珍貴文物,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傳承者,它們靜靜地訴說著東周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晉國與秦國之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